近年来,许昌学院认真落实《河南省文明办 河南省教育厅 共青团河南省委印发〈关于高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方案〉的通知》文件要求,与魏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校地共建为核心,汇聚政府主管部门、社会组织、志愿服务等多元力量,通过“云端到心田”的数字化空间维度、“课堂到社区”的教育功能维度、“独奏到众合”的协同主体维度,构建完善“校地协同、资源整合、服务民生”的文明实践育人新生态,实现了文明实践活动需求对接、资源整合、服务实施、效果评估的全流程闭环,让文明新风浸润城乡角落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“文明动能”。
从“云端”到“心田” 让文明实践“触手可及”
围绕社会关切和民生需求,许昌学院、魏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行群众“点单”、中心“派单”、学校“接单”、群众“评单”的模式,积极构建“需求收集-服务对接-效果反馈”的闭环机制,确保每项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。每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实行项目清单化运作,学校和中心均通过“我的许昌”“志愿云”等数字化服务平台,开展“派单—接单”工作,让师生和群众“一屏通览”活动资讯、“一键参与”文明实践。
其间,针对居民反映的“社区活动少、参与渠道窄”问题,许昌学院志愿者团队和魏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特别设计“线上云平台”和“线下服务站”双通道服务,实现活动发布“一键直达”、需求反馈“及时响应”,群众满意度达96%。数字化赋能让文明实践既“触屏可及”又“贴心暖心”,实现从“指尖反馈”到“心田认同”的转化。
从“课堂”到“社区” 让文明实践“落地生根”
许昌学院将实践育人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,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,构建“校地联动、精准服务”的文明实践体系。该校党委宣传部、文明办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坚持‘专业对接需求、服务对接民生’的理念,推动文明实践从校园课堂延伸到社区生活,让师生在实践中成长,让群众在服务中受益?!?o:p>
该校以“青春力量”扎根社区土壤为实践导向,依托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及二级学院分会,组织师生团队深度对接魏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13个街道、86个社区等文明实践阵地,创新打造“理论宣讲+文艺演出”“红色课堂+研学教育”“健康义诊+急救培训”“家电维修+科技服务”“七彩假期+兴趣课堂”“生态环保+社区治理”“法律科普+社区调解”“文旅策划+乡村振兴”“直播带货+电商助农”“心理辅导+危机干预”等十大类20余项品牌项目,年均开展活动200余场。其中,该校美术与设计学院的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墙绘”项目将理论宣传与艺术创作相结合,让文明理念“跃然墙上”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该校创新“理论+文艺+农耕”融合模式,将政策解读、文艺展演与农耕文化科普走基层有机结合。该校文史与传媒学院挖掘“杨根思连精神”,根植红色革命文化,创作红色创演剧、儿童剧;音乐舞蹈学院“红舞鞋”志愿服务队通过情景剧、歌舞等形式,让理论宣讲生动鲜活;医学院联合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展“中医药种植暨康养科普”活动,通过“共享菜园”“中草药苗圃”等项目,既传承农耕文化,又推动社区环境治理,实现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的双赢。
从“独奏”到“众合” 让文明实践“同心共鸣”
许昌学院与魏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打造“1+N”文明实践共同体,通过“高校搭台、社会参与、群众受益”为运作模式,通过资源整合、品牌矩阵与数字化赋能三大路径,形成“多元协同、资源共享、常态服务”的基层治理新范式。
双方依托高校学科优势与社区治理需求,以“+N”多元协同为载体,推动20多个学校项目下沉社区基层,联合推出“魏都青年大讲堂”“高雅艺术进社区”“普法小课堂”等10个特色品牌,形成“一核驱动、多点辐射”的文明实践网络,年均惠及群众超2万人次。其中,“青许岐黄 医润莲城”项目联动医学院专家、社区卫生中心,开展义诊、健康讲座、急救培训等136场次,累计服务7146小时,推动基层医疗资源“精准触达”。魏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表示:“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‘单点供给’的局限,通过高校、社区、企业、群众的‘四方联动’,让资源真正‘活起来’,让服务真正‘沉下去’?!?o:p>
校地共建的全新模式也推动基层治理从“短期活动”向“长效治理”转型,形成“和鸣效应”。近年来,许昌学院将“社会治理”“乡村振兴”等课题研究与基层实践深度融合,相关课题研究立项28项,实现“校社联动”“学术赋能治理”。这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而且推动基层文明风尚革新,让文明实践真正成为“凝聚社会共识、激发基层活力”的同心之歌。
“三维全链·1+N”共建模式以“多元协同”为内核、以“数字化”为纽带、以“教育场景”为延伸,构建了校地文明实践的“新生态范式”。未来,许昌学院将持续深化“校地共建+”机制,推动学科资源深度融入基层治理,促进校地资源从“物理叠加”到“化学融合”升级,打造更具示范性、可复制的文明实践“许昌模式”。